您当前的位置:k66凯时-凯时尊龙官网app > 青春娄底 > 文化娄底

文化娄底的新活力因子-k66凯时

2015-04-08 17:33 k66凯时-凯时尊龙官网app 杨成伟 罗江 罗跃勃 陈澄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因星宿而得名,传说赋予娄底以神奇。在时间变迁与人类生生繁衍中,梅山文化、农耕文化、药王文化、湘军文化等一张张令人瞩目的文化名片,串接起娄底千年不断的文脉,也孕育出这片土地崇文的风尚。近年来,娄底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文化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等多种方式,将这种底蕴和底气转化成了经济效益,也为境内独特的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处于转型期的娄底增添了新的发动引擎。

在新化紫鹊界秦人梯田景区,当地居民怎么也没想到,靠演唱祖宗口传心授的山歌也能为自己带来收入。

在距离紫鹊界梯田景区150余公里的,一幅幅书画作品创作之后,为双峰县域发展换回了真金白银。

作为娄底文化特色的典型符号———新化山歌、双峰书画或通过与旅游跨界融合,或采用打造展(节)会平台,正释放出自身的经济能量,促进了一方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其内在活力也在日渐增大。

这是近年来娄底文化产业发展的写照。

为做好区域转型发展文章,我市通过做好域内文化顶层设计、出台刺激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整合资源等方式,使文化产业日渐繁荣。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我市文化产业连续三年实现了产业增加值体量持续增大、在gdp中占比持续增加、产值增长幅度持续加快的“三量齐升”,在湖南动力心脏地带,文化产业化与文化生态之间正演绎着共生共荣,良性互动效应正在发酵。

文化里的生意经

双峰县走马街镇,是闻名的“全国书画艺术之乡”,深受曾国藩治家文化以及湘军文化的影响,当地人劳而耕、歇而笔走游蛇的习惯,在创造出国内书画界有名的“双峰现象”之时,也为双峰县域经济带来了真金白银。

上世纪末,王憨山的走红,为当地书画艺术镀上了一层金,在当地外出经商成功的企业家的包装下,书画的经济效应得以放大,寸纸寸金的经济效益更是让该县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多了起来。

据了解,之前由于缺少展示舞台,为了推广作品,有不少大家采用将作品免费送人的方式。经过近20年的市场化运作,现在当地很多较有名气的书画家,其作品的价格都能拍到1-2万元/平方尺,这在国内已属于较高的行情。

“新加坡客商用麻袋提现金求购王憨山作品”、“缅甸、泰国王室作为王室赠礼的瓷器上的牡丹就是出自双峰另一位画家之手”等诸多已获证实的桥段更是当地书画市场化、产业化的经典镜头。

资料显示,2014年,双峰县书画产品交易额突破1亿元,并呈现出不断攀升的发展势头。

作为我市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新化山歌依托紫鹊界梯田景区,则成功地唱响了文化旅游结合互动的生意经。2013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由近百名当地村民参与演出的实景戏《呼唤紫鹊归》、2014年十一小长假期间的一整套民俗文化节目,将新化山歌的吸金效益唱了出来。

相关人士介绍,经过近2年多的市场化尝试,新化山歌与旅游结合的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益,去年国庆期间的那套节目上演了一个星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光景区每天的门票收入就达3-4万元。

“以往,很多人一听说文化,就认为文化是公益事业。远到当年一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占了国内票房的三分之一,近到我们身边的例子,都说明了文化是可产生经济效益的。”娄底市文化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雁翅表示。

文化产业化生态的良性循环

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珠梅抬故事、涟源湘剧、冷水江傩戏、双峰书画……因为有了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独具娄底特色的文化形态北斗七星般闪耀在湘中地区的文化星空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王骥远认为,娄底文化源远流长,湘军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主干,梅山文化历史悠久、独具区域特色。全市目前共有2万多人从事各类文艺创作,娄底的文艺创作、文艺惠民、文艺人才培养等均走在了全省前列,形成了独特的文艺现象,特别又以“书画现象”最突出。但是光有现象还是不行,有些适合进市场的,还是需要推向市场,要把娄底的书画整体包装走出去,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合作、寻找商机、实现产业化,有了经济效益,这样的文化现象才能更为持久,才能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以武养武多年之后,为了更好地推广梅山武术、对梅山武术进行进一步挖掘保护,梅山武术也有了产业化的思路,如计划举办美泰日拳王挑战赛,出丛书、完善表演团队、建博物馆、拍一部具有浓郁特色主题的电影、打造一台集武术、山歌、傩戏等于一体的节目等等。

走访中得知,书画产业化在为双峰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壮大了书画创作队伍,更是培育了书画经纪人、收藏家等队伍,为双峰书画的传承与发扬、规范与开拓打下了基础,引进的投资上亿元的湄水湾书画一条街项目等,也为产业升级酝酿了良机;新化山歌同样如此,其“唱出的经济效益”不仅为其传承储备了更多人才,市场化的成功尝试加速了其曲目创作的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为其焕发新活力提供了支持。

2014年,从(山歌)荣获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到双峰县(书画文化艺术)、桥头河镇(花鼓戏)双双荣获2014—2016年度“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即可窥出端倪。

特色文化形态产业化与文化形态本身形成良性循环,与之对应的书画院、画廊、书画古玩店、艺术培训机构、创作写生基地、文化商业地产项目等文化衍生业态出现在娄底的大街小巷;影视剧、音乐创作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态雨后春笋般涌现。

书画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文化会展经济、文印产业等经济形态出现在娄底区域经济版图上。

2013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娄底全市共有国家标识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499家,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规模以上单位59家,规模以下单位1440家;另有国家标识的文化产业个体户4730家,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计完成文化产值62.25亿元,非企业单位文化产业支出2.74亿元,二者合计为64.99亿元。

转型发展下的文化崛起

“可以说,娄底文化产业发展在过去三年内上了三个大台阶,它将成为娄底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权威部门披露的数据也证实了王骥远的说法。

背负转型思考的娄底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因势利导的力度,从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从2012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2013年起设立市级文学艺术奖、从2012年起娄底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比赛等,提高了本土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打响了娄底的知名度。

数据显示,在2012年至2014年间,我市每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体量呈持续增加的态势,201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下近3年同类指标新高。其在gdp中的占比实现连续攀升。

产业化赋予文化娄底新的活力因子,在实体经济遭遇低迷之时,文化产业成为了星城娄底经济版图中的一抹靓丽的色彩。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前,我市各级各部门从2014年起纷纷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娄底的重要抓手,放在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加以谋划和推进,社会各界更是高度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正在娄底境内形成。去年,个人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现象更加明显;利用已有平台推荐娄底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思维正在升级;旨在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以及规模效应持续扩大的加大与文化产业发达区域的对接力度、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园区建设等措施已经明晰……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美华表示,今年,我市将围绕打响“梅山文化”、“湘军文化”两大文化品牌,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布局,努力壮大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印刷、网络文化创意、书画艺术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演艺娱乐、节庆会展等新兴产业,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效应持续扩大、市场主体多元发展、园区基地优势集聚、产业业态跨界融合、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把娄底打造成集休闲旅游、民俗生态、耕读体验为一体的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编辑/姜友富)

(稿源:娄底日报 记者:杨成伟 罗江 通讯员:罗跃勃 陈澄)

责任编辑:姜友富

精彩推荐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