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k66凯时-凯时尊龙官网app > 文坛艺苑 > 梅山文化

对梅山文化,我们依然饱含深情——写在开梅山始祖戴千胜诞辰99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k66凯时

2020-10-18 18:27 k66凯时-凯时尊龙官网app 杨建长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字本身就蕴含着不畏严寒、不怕风霜、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深深植根于湖湘文明之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梅山文化,是宋神宗至民国时期在资江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继承了许多苗瑶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娄底是梅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古代的“梅山”,其地域大致以今天的娄底、邵阳、益阳、怀化部分县市为主体。而今娄底人,也常将本市称为“梅山大地”。

广义的梅山,是雪峰山在古代官方称呼,而雪峰山是指这个大山的主峰地带,用雪峰山概称则始于民国,仅百年余历史。《宋史·梅山蛮传》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即今邵阳),其西则辰(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湖南常德)。”这个梅山其地千里,如万里长城一样为估算,后来所称的雪峰山区,主干从绥宁县城到益阳县(今益阳市区南部)是350公里,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支脉南到80公里大南山,余脉东至岳麓山,叠加有近1000里。

从字源演变来看,“梅”是形声字,甲骨文中的“楚”字由“木”和“莓”构成,“莓”既表声又表意。“梅”的一种解释是,挂在枝头的果莓。可见,“梅”字很可能本身再现了梅王带着山民林中艰苦开土种梅的场景。当年,苏甘率领山人,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高山垦荒种地,北宋熙宁5年(1072)经戴千胜招安,并率众数十年艰苦奋斗,梅山人得以休养生息,进而开创了“梅蛮”不折不挠的历史与独特的尊神文化。

梅山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苦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斗志,烙印在了湖湘文化中,为湖南人迎难而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下,全市上下一心,不畏艰难共渡难关,不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么?

梅山崛起的历史,既是文化不断融合的历史,也是自强不息的历史。从王化开县始,梅山在近1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有机生态的文明成果。紫鹊梯田的神奇灌溉、巧夺天工的制茶工艺、八味浓香的绵缠擂茶、高亢悠长的情调山歌、义理精深的曼妙诗钞、装神弄鬼的魔力傩戏、红艳绝美的三合汤,都是市域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是作为大理寺臣的戴千胜从江西带去的农耕文明所造就。

在湖湘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梅山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泽被后世。其气质与湖江文化形成互补。有文化学者曾这样对比二者:湖江文化是尚礼的、现实的,强调对规则的服从,讲究以节制为美,敬鬼神而远之;而梅山文化是乐生自然,暗鬼明神,流水潺潺;并有吐故纳新的卓然气质,梅山峒族在与北方王朝的交流中吸收了先进的宋词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融汇了江湖文化,不仅丰富了梅山文化自身,也为自身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梅山文化,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坚韧的生命力。娄底是英雄的城市,娄底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当下,身处转型发展时期的娄底人民为奋发进取的梅山文化增加了新的时代注解。

在隆重纪念开梅山始祖戴千胜诞辰99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对原创的梅山文化,我们依然饱含深情!(杨建长)

责任编辑:谢吕霞

精彩推荐
"));
网站地图